貧血,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重要健康問題,影響了全球約四分之一的人口,其中,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類型。其高危人群為育齡期女性、嬰幼兒和兒童。據調查,在我國,孕婦孕期缺鐵性貧血患病率達19.3%,7歲以下兒童患病率為7.8%,0~1歲嬰兒的患病率為20.5%。
■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張崢
最近一段時間,驕陽似火,北京氣溫飆至38攝氏度以上。一般在這個溫度下,人們都會熱得大汗淋漓,甚至會感到火燒火燎,但37歲的岳玥反而感覺身體發冷,稍微活動一下就會有頭暈、胸悶、氣短的感覺。去醫院檢查,醫生看到岳玥臉色蒼白,建議她做個血常規。檢查結果出來后,發現她的血紅蛋白的濃度只有56g/L,屬于重度缺鐵性貧血。
貧血,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重要健康問題,影響了全球約四分之一的人口,其中,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類型。其高危人群為育齡期女性、嬰幼兒和兒童。據調查,在我國,孕婦孕期缺鐵性貧血患病率達19.3%,7歲以下兒童患病率為7.8%,0~1歲嬰兒的患病率為20.5%。
“吃素”、節食減肥容易引發缺鐵性貧血
就醫過程中,岳玥告訴醫生,她三年前聽人說吃太多肉類及雞蛋可能會誘發“三高”,于是開始嚴格吃素。醫生告訴她:常年吃素會導致身體的鐵元素嚴重缺乏,因為素食中的鐵元素含量是極少的,而且吸收率極低,不能使人體補充到足夠的鐵元素,從而出現貧血狀況。尤其是如今一些女性盲目節食減肥,也會導致缺鐵性貧血。
在一般人的印象中,貧血是缺乏營養的表現之一。但大家可能想不到,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代社會,貧血仍是血液科常見的疾病。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再生醫學診療中心主任施均介紹,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,全世界貧血人數超過20億,中國患貧血的人口數量遠高于西方國家。兒童、老年人、育齡期婦女及一些特定疾病患者是貧血的高危人群。同時數據顯示,我國的貧血患病率約為20%,其中大約一半是由缺鐵導致的。
貧血在中醫學叫血虛證,即血液虧虛。缺鐵性貧血是貧血病的其中一種。眾所周知,鐵是參與合成血液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,如果鐵元素攝取量不足或流失過多,身體就無法制造足夠的血紅蛋白。一旦血紅蛋白減少,血液中的氧和養分就會因無法及時輸送到身體各部位,從而引發貧血。缺鐵性貧血會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,影響心血管系統,并且會對大腦發育造成不可逆的影響。
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血液內科副主任醫師鄭永江介紹,缺鐵性貧血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,熱衷于節食減肥的育齡期女性、老年人特別是獨居老年人、偏遠或不發達地區的兒童往往是貧血的高發人群。如果出現貧血后不及時治療,對兒童來說可能會影響生長發育;對年輕人來說可能會造成體力不足,影響正常工作;對孕婦來說可能會影響胎兒健康;對老年人來說可能會發生暈厥、跌倒后造成骨折等情況。
造成缺鐵性貧血的五種原因
缺鐵性貧血是長期負鐵平衡的最終結果,在其漸進的發病過程中,缺鐵可分為三個階段:體內貯存鐵耗盡(Iron depletion, ID),繼之缺鐵性紅細胞生成(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, IDE),最終引起缺鐵性貧血(IDA)。
通常造成缺鐵性貧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:
1、鐵元素攝入不足。處于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和經期婦女,需要大量的鐵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多吃含鐵的食物,會導致體內缺鐵。
2、失血過多。比如月經過多、痔瘡導致的慢性大出血,以及消化性潰瘍、消化道腫瘤、鉤蟲病等消化道疾病,都會導致長期的慢性失血,造成體內的鐵元素不足。
3、鐵吸收障礙。鐵需要酸性環境保持狀態下才有利于人體正常吸收,而胃酸分泌不足可能會導致鐵吸收逐漸減少,經常性的腹瀉、胃部疾病都會影響鐵的吸收。此外,經常喝濃茶、咖啡等也會影響鐵元素吸收。
4、飲食不當。缺鐵性貧血大多數是由于飲食營養不良所導致的。哺乳期的婦女、幼兒生長發育時期鐵的需求量增加,在生活中節食過度、偏食挑食等,都會引起鐵元素供應不足,再加上長期體內蛋白質缺乏都會引起缺鐵性貧血的情況發生。
5、葉酸不足。葉酸不能在人體內自然合成,必須從平時所需食物中攝取。不經常吃蔬菜、水果、動物內臟很容易造成葉酸攝入不足,所以葉酸缺乏也是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之一。
需要注意的是,有些兒童看上去白白胖胖,屬于明顯的營養過剩,也會發生缺血性貧血。這種情況主要是零食攝入過多,由于偏食造成營養失衡及胃腸道功能紊亂,從而導致鐵攝入不足以及鐵吸收障礙,由此誘發缺血性貧血。
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貧血
據統計,女性比男性更易患上缺鐵性貧血。這是因為女性在每月的排血過程中會流失很多鐵元素,身體更容易缺鐵,并且約有20%的女性有患貧血癥的危險。那么,如何辨別自己是否患有缺鐵性貧血呢?
施均介紹,生活中判斷自己是否貧血,一是可以觀察自己有沒有貧血的臨床表現,如經常感到體力不足、氣喘、頭暈,出現面色蒼白、食欲減退、失眠,或有易怒等情緒問題;二是通過血常規檢查進行確認,其中血紅蛋白濃度、紅細胞數量、紅細胞比容是提示有無貧血的三個重要指標。
缺鐵性貧血的表現,取決于貧血的程度以及鐵的儲備水平。如果出現以下5種情況,就要注意了——
1.臉色、手指甲、嘴唇等地方呈現蒼白、無血色;2.身體出現疲憊、乏力、心跳加速等情況;3.反應能力差、記憶力不好、注意力無法集中等情況出現;4.食欲下降、不想吃飯、挑食等,嚴重的還會出現異食癖;5.輕微活動時感覺很累,并伴有心悸、胸悶、氣短等癥狀。
此外,患者爬樓梯時,經常出現腿部抽筋,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吞咽困難。嚴重的缺鐵性貧血患者可能出現視乳頭水腫、顱內壓升高。兒童患者可能出現食欲下降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智力發育遲緩、免疫力下降。
“無機鐵”和“有機鐵”兩大類口服藥“補鐵”
很多人覺得貧血是一種常見病,補補營養就好了。施均表示,豬肝、紅棗等食品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人體內鐵的攝入量,預防缺鐵性貧血的發生。但如果出現了中度和重度貧血時,就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通過口服鐵劑等來補充鐵元素。因為如果一味補充紅棗、豬肝等食品,容易出現膽固醇和血糖升高等情況,得不償失。
補鐵治療以口服鐵劑為首選之藥,具有療效好、方便經濟的特點,在臨床上廣泛應用。目前常用的鐵劑口服藥可分為無機鐵劑和有機鐵劑兩大類。
無機鐵主要是硫酸亞鐵,這種成分對胃腸道的刺激較大,食用后可能會引起胃腸道不適,鐵銹味比較重,且生物利用率較低。不過它經濟實惠,市面上很多補鐵產品中都含這種成分。
有機鐵主要有富馬酸亞鐵、乳酸亞鐵、葡萄糖酸亞鐵等。這些成分對胃腸道副作用小,吸收率比較高,鐵銹味也比較小,人群接受度也比較高。
還有一種補鐵劑很好地彌補了前面兩種的缺點,例如右旋糖酐鐵分散片。這是一種有機高價鐵復合物,它的生物利用度比常規的補鐵劑要高,而且進入人體以后可以被迅速吸收利用,加快血紅蛋白的合成,恢復其正常水平,改善缺鐵和貧血癥狀。
醫生特別提醒,較為嚴重的缺鐵性貧血,需要通過靜脈途徑補鐵,必要時進行輸血治療。此外,還需要及時針對病因進行治療,比如,根治幽門螺桿菌感染。
育齡期女性須進行預防性補鐵,每天增加補充鐵元素60毫克。飲食上應充分攝入含鐵豐富的食物,比如,瘦肉及綠葉蔬菜。兒童預防缺鐵性貧血,提倡母乳喂養,在6個月時添加含鐵輔食,如蘑菇及綠葉蔬菜,或采用強化配方奶粉補鐵。此外,孩子發生貧血時,還應該進行寄生蟲相關檢查。如果確診,則需要進行驅蟲治療。